今天是第23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是“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在举国上下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确定这一主题,旨在落实十八大作出的实施资源节约优先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等重大部署,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意识,提升土地保障能力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土地是人类生存、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与重要支撑。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给予了空前关注和高度重视,把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提升到“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和“支撑各行各业、影响千秋万代”的战略地位,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合理利用土地和严格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省情、市情决定我们必须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现阶段,全国、全省和周口均呈现了人均耕地资源不足、可有效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的状况。全国人均耕地1.37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我省人均耕地只有1.21亩,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8%;周口人均耕地不足1.15亩,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当前,周口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全面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位于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承接产业转移的前锋地带,可以预见,全市建设用地需求将集中喷发,土地问题将成为贯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始终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为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周口市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的意见》、《关于强化耕地保护确保占补平衡的通知》等文件,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全市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在加快经济社会追赶跨越发展的同时,严格履行耕地保护责任,确保了耕地和基本农田连续15年保有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为周口粮食产量“九连增”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周口“三化”协调发展对国土资源提出严峻挑战,全市建设用地需求与省下达用地指标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耕地占补平衡越来越难,用地保障压力空前巨大;农业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低,耕地质量总体不高,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加快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的任务十分繁重。
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今后,全市要在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方面“树立一个意识、注重两个加强、做到三个严格”。第一,要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周口市耕地保有量1291万亩、基本农田1084万亩。这是坚决不能触碰的“红线”,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第二,要注重加强土地利用调控和制度建设。一是加强土地利用调控,实行差别化供地政策。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原则,切实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重点支持中心城区、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等发展建设用地,重点保障“双十五”工程、民生工程以及国家、省、市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等项目建设用地。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长效机制。探索“人地挂钩”、集体建设用地退出与流转机制,建立统一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有效减少建设占用耕地,不断增加复垦耕地。第三,要做到严格依法依规用地、严格质量管理、严格使用管理。一是严格依法依规用地。严查土地违法案件,坚决避免违法占用、毁坏农田等现象发生。二是严格质量管理。推进耕地质量等级变更监测,加强新增耕地质量评定、验收,坚决避免建设占用耕地占优补劣现象发生。三是严格使用管理。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体系,完善土地批后供后监督检查机制和《闲置土地处置办法》,落实土地征收、项目开工申报、竣工验收等核查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坚决避免因规划调整、资金不足等原因造成土地闲置浪费问题。
土生万物,地发千祥。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源。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无不与土地息息相关。如何以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承载力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和亟须破解的难题。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珍惜土地,保护耕地,统筹解决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关系,破解“双保”矛盾,走出“两难”困局,为实现周口崛起、富民强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