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 旗下网站·中国政府类农业百强网站!

润物“有”声——透视浙江财政支农新探索

时间:2009-12-31 14:12:37来源:作者:
 财政支农不再撒“胡椒粉”

  2008年,中央财政设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发展粮油生产和优势特色、安全高效农业。

  2009年初,浙江财政拨款近4亿元,重点支持蔬菜、淡水养殖和竹产业发展,这是浙江省首次大规模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对特色产业进行定向扶持,扶持力度创历年之最,600多万名农民因此受惠。

  2008年7月11日,浙江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召开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政策落实工作视频会议。一张行动网由上而下迅速铺开:落实支农政策,整合惠农资金,实行部门联动。

  7月13日,“浙江蔬菜产业提升项目”立项。各级财政投入资金1.358亿元,加上自筹资金,共计2.24亿元,投向全省55个项目县。“浙江淡水养殖产业提升项目”也同时立项,各级财政投入资金11273万元,加上自筹资金,共计49947万元,投向全省26个项目县和单位。两大项目重点扶持优势特色蔬菜、水产养殖基地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和加工。

  另一方面,竹产业也是浙江省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浙江省财政整合资金1亿元,项目县(市、区)财政安排5297万元,实施竹产业发展项目。实施重点主要包括竹林道、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竹林改造提升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以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等方面。项目实施区域为浙北、浙东、浙西南等三大竹产业发展区域的34个县(市、区),其中22个县(市、区)是欠发达地区。

  三大项目随即进入紧锣密鼓的实施期。《关于做好浙江蔬菜产业提升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浙江淡水养殖产业提升项目实施方案》先后下发,明确项目建设重点,严格项目要求,并组织专家,一对一指导,对所有项目实施方案和建设点进行审核和现场踏勘。

  实施面很快推进到各项目县、市,点燃了燎原的星星之火。各地指导协调小组纷纷建立,衢州、绍兴、金华等市还把项目实施情况纳入了政府考核范围。

  短短10个月,项目建设成就斐然,浙江大地旧貌换新颜:一座座大棚破土而出,波澜起伏,从希望的田野一直延伸到美丽的海域;一条条喷滴灌管道,蜿蜒曲折;一套套种植养殖机械设施发出欢快的轰鸣声,浙江现代农业翻开了新篇章。

  土地产出率大提升

  作为海宁市蔬菜项目实施基地,海宁民胜农业科技园区自2008年12月启动建设以来,成绩斐然。园区总占地273亩,其中大棚205亩,渠道总长1500米,还有冷库和蓄水池陆续在建。园区负责人童俊告诉笔者,如果没有这个项目扶持,不要说一年,就是三年都做不了这么大的规模。

  据悉,园区项目总投资344万元,其中配套184万元,自筹160万元。园区内道路通畅,沟渠整洁,大棚内外喷滴灌设施、防虫网、遮阳网一应俱全。目前,大棚大部分已经投产,显现的效益让童俊信心倍增。由于设施的配套运用,园区亩收入可达18000元,而普通露天亩收入仅为1000元,两者相差17倍。

  设施让土地产出率增值10倍的例子并不鲜见,越来越多的农业设施在浙江大地跋山涉水,演绎出一个个增产增收的故事。

  金华1000米高山上,如今架起了300多亩钢架大棚和100多亩毛竹大棚,红艳艳的番茄爬满山坡。金华市北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社长徐国强告诉笔者,通过设施避雨栽培,能大幅度减少病虫害,农产品产量起码提高20%以上,如果产品价格高,一年就能收回大棚成本。

  在临安,蔬菜合作社社长靠种植和贩销大棚蔬菜,一年收入就有60-70万元,他今年还买上了小汽车。

  在湖州,标准鱼塘、高标准鱼塘的建设,改变了淡水养殖区脏乱杂面貌,使养殖区域水体的利用率提高30%以上,亩产量增加一半,效益增加一倍以上。养殖结构得以优化,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大大改善了渔村的生态环境。

  在项目成效的有力推动下,浙江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快速推进。截至2009年6月底,蔬菜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2.13亿元,新建标准化钢管大棚5350亩,高效节水微灌面积18120亩,新型育苗设施2087亩,改善田间基础设施(沟渠)197740米。

  浙江淡水养殖产业项目同样硕果累累。目前,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85亿元,新建优质种苗繁育基地12个、育苗温室5.67万平方、新增育苗能力16亿尾,建设标准化鱼塘9.12万亩、高标准鱼塘1.23万亩;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23个;新建加工生产线19条,新增加工生产能力16140吨。

  科技应用率大提高

  设施的更新,带来了品种、技术乃至理念的革新,也带来了浙江农业由传统农业向标准化、工厂化生产的跨越。良种化率先迈开大步。

  嘉善瓠瓜种植大户王大成如今承包种植了8亩大棚瓠瓜,年收入8万多元。王师傅告诉笔者,这么好的收入全靠用上了新品种浙普6号,现在他的8亩大棚已经成为当地农技专家新品种的试验地。

  浙江渔业对新品种同样重视。12个水产优质种苗繁育基地推出了南美白对虾、中华鳖、翘嘴红鲌、黄颡鱼、观赏鱼等一批优势特色品种。项目期间审定的浙江省第一个拥有自主产权的中华鳖良种——中华鳖日本品系,2008年产蛋量增加到4000万枚,养殖效益达8亿元,除满足本省需要外,还输出到广东、海南、湖南、四川等省。

  良种化促进了科技化。上虞市康绿蔬菜专业合作社便是其中之一。合作社负责人说,原来田里没有铺地膜,亩产量只有3吨多,新型育苗技术推广以后,亩产量翻了一倍,提高到6吨。

  与此同时,机械化的探索也逐步深化。浙江海通集团依靠全国首家引进的法国豆类收获机,每小时可收割10亩毛豆,采收到加工只要4个小时,保证了产品的新鲜度,出口日本市场博得美誉。

  基地管理的规范化也同步展开。各项目基地纷纷建立可追溯体系,完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海宁民胜农业科技园建立起了可追溯制度,生产的农产品都有条形码,一旦哪个品种哪个批次的农产品出现问题,就可以从源头查找。

  良种化、科技化、机械化、规范化已在项目实施点结出硕果。目前,全省核心基地全面推广杀虫灯、植物源农药等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技术,新增杀虫灯应用面积10.78万亩,性诱剂9.92万亩,色板7410亩,防虫网38.14万平方米;集成应用优良品种、合理轮作、标准化栽培等多样化增效技术,建立符合现代蔬菜产业发展要求的设施栽培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样板和技术集成创新基地,基地菜农培训率达90%以上,技术应用覆盖率达98%以上。

  淡水养殖产业项目重点推广了中华鳖日本品系、F2代南美白对虾、黄颡鱼等21个优良品种,推广鱼虾、鱼鳖、鱼蚌、鱼鳖、虾鳖等10余个生态养殖模式,以及设施养殖、仿生态养殖、工厂化养殖、底充氧养殖、微生物制剂应用等10余项技术,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标准化技术面积35.7万亩,促进了科技水平提升。

  项目带动力大迸发

  浙江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的实施,使浙江各地设施农业发展呈现出以项目基地为核心的井喷效应。截至目前,全省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27.2万亩,设施大棚成为浙江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蔬菜加工出口企业成为其中最大的受益者,为其摆脱金融危机的困扰注入了强心针。去年开始,上虞东海食品有限公司在省、市120万元项目资金扶持下,自筹923万元,建立新基地2000亩。由于产品原料和质量得到保证,公司积极转型升级,在外销稳定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内销,预计到年底,内销可达到2000万元,明年可以达到5000万元。

  而对普通农户来说,设施农业已成为就业的好去处,有效地吸纳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海宁市农经局副局长李月娇认为,园区相当于一个农业工厂,按每天用工60人计算,以一年计,则每年可以吸纳劳动力16000人以上。

  除此之外,项目基地作为当地现代农业建设的样板,还成了当地农民的致富向导。尤其是对贫困山区来说,可以有效地引导偏远地区农民改变种植习惯,诸如蔬菜的设施栽培、反季节栽培等,寻找新的产业发展之路。

  加工对产业的巨大带动力,在绍兴利康食品有限公司得到了印证。去年,绍兴利康食品有限公司在中央、省专项资金支持下,投资1520万元,组装和新建了2条淡水鱼加工生产线和冷冻、速冻设备,年增加工能力1000吨,新增利润100万元。

  由于产能提高,去年公司联结了5万亩水产养殖基地,极大地带动了淡水鱼养殖产业发展,实现销售额1.15亿元。

  体系建设也是成果显著。项目区建设了79个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农产品品牌44个,培育大户、经纪人616人,新增渔业主题休闲基地17个,建设绿色、无公害、有机水产品基地70.6万亩。

  平湖亿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观赏鱼养殖龙头企业,他们首创了与农户建立“四提供二包”的利益联结机制,即“提供苗种、饲料、药物、技术和包收购、包效益”,带动农户养殖观赏鱼1200余亩,实现产值1.75亿元,促进增收600多万元。

  项目建设依旧如火如荼,预计建成后,全省蔬菜总播种面积将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年总产量1800万吨以上,产业总产值500亿元和出口蔬菜产值3亿美元以上;水产基地新增总产值12.6亿元,新增净收入4.3亿元,项目区30余万渔民人均年收入增加3000多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今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加大了推进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战略的步伐,依靠现代农业建设项目带动民间资本,加快技术引进,提高农民素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格局已然形成,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已全面迈入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竹产业再创辉煌

  浙江是竹产业大省,到2009年底,全省竹产业总产值达到240亿元,其中一产达到55亿元,财政的重点扶持,为浙江竹产业再创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介绍,项目总投入40643万元,其中省财政扶持资金10000万元,将建成竹子现代示范区34个,面积100万亩,核心示范基地34个,面积9万亩,通过项目实施,实施区域增产竹材1500万根,竹笋1.5万吨,增加竹林主干道2960公里,辅助道1455公里。

  这次项目实施重点是竹产业中的一产发展,主要包括竹林道、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竹林改造提升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以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等方面,通过提高设施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生产装备水平,提高劳动效率。同时,全面推行竹林分类经营,实行竹林定向培育,推广竹林密度控制、平衡施肥、结构调整和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建立和完善示范户、示范片、示范村等科技入户制度,核心基地的农户培训率达到80%。

  为加快项目实施,浙江省林业厅成立项目专家指导组,对项目实施具体的技术指导,实行项目科技依托单位和首席专家制度,项目实施县市按照“组织体系完整、职责任务明确、运作方式高效、绩效评价科学、奖惩手段有力、保障措施到位”的总体要求,建立竹林先进技术推广体系,全省上下建立起以竹产业首席推广专家为指导、林技指导员和责任林技员参与的先进技术推广网络体系。

  项目建成后,总经济效益达到8亿元,其中,示范区来自竹材和竹笋的一产直接收入4.8亿元,通过项目实施,增产和节本增效3.2亿元。示范区22.6万户、72万农民每年人均增收451元,其中核心基地1.8万户、5.8万农民每年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而通过对广大科技示范户和竹农的辅导培训,在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新型农民的同时,增加劳动就业机会。项目的实施将为全省增加1.5万人就业一年的劳动岗位。

  造大棚、盖温室养殖面积“多”了近万亩

  在农田上建造大棚、温室,无人称奇,但在鱼塘上建大棚、盖温室,可谓闻所未闻。自淡水养殖项目启动以来,浙江渔业为突破空间、资源和环境的诸多制约,积极寻求突破,进行着造大棚、盖温室等设施化改造,提高了淡水渔区水域(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新增水产养殖面积近万亩,打造起浙江现代生态渔业的航母。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专门成立了现代渔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领导小组,负责专项资金政策落实、项目审定筛选和督促检查;专门组织专家对96个项目业主单位提交的实施方案进行审核把关,定期检查项目执行及整合资金到位情况。并从今年开始建立了信息季报制度,要求各地每季度末上报项目建设进度,每2个月至少上报一个信息简报,不定期印发《现代渔业生产发展资金专项实施情况简报》。

  通过项目实施,先进技术纷纷跟进。台州市金潮渔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对虾高密度多茬精养,开辟了一条创新创收之路。公司总经理黄元明告诉笔者,公司利用一种新型伞式大棚延长养殖时间,使传统的一年一茬南美白对虾延长至二到三茬,产值达到30多万元。

  同时,23个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围绕标准化技术、强化生产记录制度和投入品管理等环节,建立起了质量安全管理等长效机制。

  先进实用技术的广泛应用,还促进了大批优质种苗和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与技术的推广。浙江南太湖淡水水产种业有限公司作为全省水产种苗业的龙头,引入了现代化的育苗设施和最先进的水生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育苗的单产提高30%。由此选育的罗氏沼虾良种虾苗大概超过50亿(尾),推广的养殖面积超过10万亩,不仅“游”到了全省各地,还“游”向了全国。

  据悉,水产养殖项目的建设使浙江省核心基地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74万吨,新增1.77万吨;核心基地总产值20.3亿元,新增6.4亿元;核心基地净收入5.6亿元,新增1.78亿元。同时,带动项目辐射区增产4.56万吨,新增总产值12.6亿元,新增净收入4.3亿元。

    当前是第一页
------分隔线----------------------------
------分隔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