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 旗下网站·中国政府类农业百强网站!

邵阳百年非遗绝技在国图惊艳亮相

时间:2025-07-29 13:38:45来源: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作者:佚名
 

  近日,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讲坛上,一场穿越六百年的非遗盛宴让全场沸腾,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永安带着他“一个人的剧团”邵阳布袋戏走进北京。用一根扁担、一方戏台、几个木偶唱响了湖湘大地的文化回响。

  作为国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的重要活动,“孤独的剧团,不再孤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交流活动·湖南专场”以一部纪录片《一个人的剧团——刘永安》拉开序幕。

  镜头里,年近八旬的老艺人刘永安独守燕窝岭老屋,用布满皱纹的双手操纵木偶、击打锣镲,一人演绎生旦净末丑,指尖翻飞间,木偶活成了戏文里的英雄美人。

  “这是我祖辈传下来的技艺,丢不得。”

  刘永安从少年时随叔父走江湖,到如今年近耄耋,仍坚持下乡演出,这份坚守已跨越半个多世纪。

1

  当老人提到邵阳布袋戏今年因网络传播而“出圈”时,现场掌声雷动——这门古老艺术正以崭新的方式延续着生命。

  交流中最燃的环节当属邵阳布袋戏表演!传承人刘永安、唐平清、覃雄生等将扁担挑到现场,当场搭起了戏棚。

  当老人打开古旧的戏箱,六百年的时光仿佛在他掌心流转,一方蓝布为天,十指翻飞成戏,一幕幕经典桥段,在木偶的腾挪间重现。那醇厚而苍劲的唱腔,带着邵阳大地的质朴与热烈直击人心。

  舞台下,观众们的心弦被深深牵动,时而为那穿越岁月、矢志不渝的坚守而泪目哽咽,时而又为台上那出神入化的绝技屏息惊叹,掌声经久不息。

  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田苗老师,怀着满心的感慨,深情写道:

  “他又一次看着河水奔流的方向,

  又一次扛起担子,

  转过身,逆流而上。

  扛在肩上的,

  是一辈子的手艺,

  是千里路的漂泊

  扛在肩上的,

  是属于他一个人的剧团,

  而这个剧团终于不再孤单。”

  五十载风雨

  刘永安肩挑戏箱走遍乡野

  演尽生旦净丑

  而如今

  画面外的故事同样动人

  ……

  纪录片中多次出场的刘永安之孙刘宇也来到了现场,他分享了自己从小到大对邵阳布袋戏这门技艺的感受与变化。从儿时看爷爷表演的懵懂,到如今主动学习这门技艺,年轻一代的加入让六百年的非遗焕发新活力。

  更令人欣慰的是,邵阳布袋戏的传承队伍早已不孤单——

  2002年起,邵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开始了对布袋戏的系统性保护;

  2006年,邵阳布袋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07年启动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已收集30余个传统剧本、50余个曲谱,存储300多分钟表演视频和3000余张珍贵图片;

  2015年,刘永安作为第一批国家支持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项目被立项;

  2019年,作为示范项目被扶持,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持续性记录对象之一……

  为了推动布袋戏的传承与发展,邵阳县非遗中心每年都会开展“一对一”教学、“送戏下乡、进校园”等系列宣传活动。目前除了刘永安,还有1名省级、2名市级和5名县级邵阳布袋戏传承人,十余位社会艺人活跃在乡间舞台。

  邵阳县非遗中心还配备了专门的布袋戏传承教室,积极开展数字化记录工作,为邵阳布袋戏的传承、研究、传播留存了珍贵资料。

  当大幕落下,刘永安抚摸着陪伴半生的戏箱,眼中闪烁着欣慰。这根传承六代的扁担,正被更多双手稳稳接过,继续讲述属于中国非遗的动人故事。

  非遗不老,青春正好,这场国图之约不仅让邵阳非遗再次“出圈”,更印证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它们从未老去,它们在等待被听见、被热爱。


    当前是第一页
------分隔线----------------------------
------分隔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