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早稻收割还是“弯腰割稻、打谷脱粒”的传统场景:农民戴着草帽,手持镰刀,一天最多割半亩地;脱粒靠人力打谷机,扬起的谷壳混着汗水,沾得满脸都是。如今,机械化已成为主角——一台联合收割机每小时能收割30-50亩,相当于100个农民的手工劳作量。
但机械并非“万能钥匙”,操作细节决定成败。比如,收割机行进速度要根据稻株密度调整:密植田块要慢,避免压倒稻秆;稀植田块可稍快,但转速不能过高,否则谷粒会被“打飞”。机手农大业说:“遇到倒伏的稻子,要把割台放低、拨禾轮转速调慢,像‘梳头’一样慢慢理,不然漏割的损失比人工还大。”
7月中旬以来天等县各乡镇的水稻收割机手陆续开镰,纷纷投入到早稻收割的队伍,金黄的稻浪从田间转入各家各户的粮仓,天等县迎来又一丰收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