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东兰县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党建为引领,以文化赋能,做活做大做强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交往交融深度融合文章,促进了汉、壮、瑶、苗等各民族之间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让民族文化传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
深耕文化内涵,打造“红色+民俗”文化品牌。坚持把革命传统红色文化教育作为深化提升各民族文化感召力、吸引力和知名度的重要举措,精心打造开展民族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全面交流。依托壮乡英雄文化园、韦拔群故居、列宁岩等红色教育基地,举办党员党性教育课堂,讲好革命先烈故事,重温红色革命历史的峥嵘岁月,积极打造有故事有特色有影响的民族团结进步“红色打卡地”。以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常态化开展民俗节庆活动,今年来,东兰举办“广西三月三”等系列铜鼓会及蚂虫另节习俗、坡歌节、稻神节、瑶族祝著节等活动,充分展示民族优秀文化,吸引区内外20多万名游客前来打卡,让各族群众在交流中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借助优势资源,培壮“阵地+文化”肥硕土壤。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协商议事作用,升级打造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丰富活动场所里的民族团结元素,依托乡村两级党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农村讲堂”,创新“瑶语课堂”“庭院课堂”等交流形式,让少数民族能人成为经验介绍的主角。同时,在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的村屯增加修建“铜鼓议事亭”“民族团结文化长廊”等设施,充分满足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和协商议事需要,营造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和谐氛围,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弘扬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
推动守正创新,促进“非遗+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加大“弄宁瑶寨”“巴畴民族风情村”等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村镇保护建设力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使民族特色文化在中华文化大家庭中得到传承弘扬。截至目前,全县获得认定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1个,“壮族蚂虫另节”和“壮族铜鼓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邀请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研发民族文创产品,推出瑶韵三弄、东兰狼兵、山歌里的酒、东兰山泉等一系列具有东兰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元素的作品,推动东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让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重点发展民族手工编织、壮族米酒酿制等非遗产业,在坚持壮族传统酿酒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