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 旗下网站·中国政府类农业百强网站!

刘锡潜:振兴非转基因大豆第一人

时间:2009-12-31 14:12:59来源:作者:
 一个仅有高中毕业文凭的农民,凭着一股孜孜以求的劲头儿,不断学习,大胆创新,硬是创建起一个总资产达10亿元的实业公司。多年来,通过创办企业,他为当地及周边农民创造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帮助900多个家庭脱贫致富……他,就是58岁的山东省禹城市市中街道办事处北街村农民刘锡潜。

  以工富农,他带领乡亲们富起来

  刘锡潜是个爱动脑筋的人,高中毕业后,总爱琢磨事的他便凭借精明的头脑,于1974年被社员们推选为生产队队长。

  在那个吃大锅饭的年代,虽然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不高,但刘锡潜坚持带领社员们大搞科学种田,在8年的时间内,他所在生产队的粮食总产量由10万斤提高到23万斤,当时轰动了全县。

  刘锡潜所在的北街村紧靠县城,人均耕地很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民们种地的积极性迅速提高,但想靠仅有的这点耕地致富很难。于是,爱动脑筋的刘锡潜又有了新点子———带领村民们发展工业,以工富农。

  1979年,刘锡潜从《人民日报》上了解到一则消息:吉林省财贸学院发明了一种用大豆制作的人造肉,是西方流行的素食,营养和口感跟动物肉差不多,很适合当时农民的生活水平需要。刘锡潜决定自己投资试一试。于是,他四处借钱,花1万元将吉林财贸学院刚从实验室里设计出来的机器买来,建立了禹城县城关镇蛋白质厂。此后多半年的时间,他边摸索边改进生产工艺,最终生产出了合格产品,当年便实现盈利6万元。从此,刘锡潜便与大豆加工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蛋白质厂步入正轨后,刘锡潜的“野心”更大了:他要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禹王公司”。

  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刘锡潜决定先上一个植物油厂,一是为扩大规模,二是为解决蛋白肉原料问题。但建植物油厂需投资上百万元,当时对一个村来说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于是,刘锡潜转而考察技术含量高、投资少、效益好的化学试剂项目,可当他到济南咨询时,那里的人不屑地说:“化学试剂,咱们国家的工程师多少年都搞不出来,基本上靠进口,你一个只有高中文化的人还想搞?开国际玩笑啊,还是去搞农副产品加工吧!”

  一句话激怒了刘锡潜,他一句话没说便离开了那里。回家的路上,他暗暗发誓:既然国内的工程师很难搞出来,那就是冷门。我刘锡潜非要搞出来,给你们爆个大冷门看看!

  多方打听后,刘锡潜去了沈阳化工学院,从那里购买了几位工程师刚刚研发出的一种“502”胶粘剂生产新工艺专利,回来后建起了“东方化学试剂厂”。没想到,投产后刘锡潜遭到当头一棒:一年下来,竟没有生产出一次合格产品。他不服气,边翻书,边琢磨,边试验,又请来工程师,共同改进了几十个设计。经过上百次试验,终于生产出了合格产品,第二年便实现盈利30万元。

  开拓市场,他的“忘不了”3A脑营养胶丸全国畅销

  1982年,刘锡潜被群众推选为北街村党支部书记,他把效益很好的蛋白质厂交给了村里。眼见着村里的积累逐年增加,他心里筹建植物油厂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1987年,他千方百计筹集到260万元,建起了日处理50吨大豆的北街植物油厂。至此,“禹王公司”形成了初步的雏形,以大豆加工为主行业,昂首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以后的日子里,刘锡潜边学边干,他利用出差、等人、候车等一切零零碎碎的时间坚持自学,先后自学完了大学化工专业的全部课程,并写出了两篇在省级获奖的论文。此后,他又陆续参加了山东省干部管理学院、复旦大学、中央党校函授班和清华大学工商管理博士的进修,学到许多经济管理知识。凭着这种孜孜进取的精神,刘锡潜不断地丰富着他的知识积累,逐步成长为一名科技型的企业家。

  1994年,刘锡潜与美国国际天然药物公司合作,成立了中美禹王制药有限公司,开始进军生物医药领域,他开发的“忘不了”3A脑营养胶丸连续畅销全国15年,成为国内天然健脑产品第一品牌。

  如今,禹王公司已成为一家以大豆深加工为主,下属7个工业企业、20多个驻外销售分公司、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拥有3个国家级新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集生物制药、精细化工为一体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并承担了两项国家火炬计划。

  科技创新,他的“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成致富"金豆子"

  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国,也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但自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滑落为世界第四。由于我国大豆产量及含油量不能满足国内加工企业的需求,因而每年要花大量外汇进口,以致国外的转基因高油大豆开始越来越严重地冲击国产大豆。

  我国大豆分离蛋白在1990年之前完全依赖进口,到1996年仍然有80%依靠进口。面对这种窘境,刘锡潜开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大豆发展的可行思路。

  在多年与国外对手的市场竞争中刘锡潜感觉到,“非转基因”大豆是我国大豆的传统优势,只有搞好深加工和产业开发,才能使大豆民族加工业在国际竞争中取胜。1997年,他带领技术人员进行刻苦攻关,将制油车间的高温脱溶系统改造成低温闪蒸脱溶系统,成功地将原先只能作为动物饲料的高温豆粕转变为加工食用大豆蛋白原料的低温豆粕,大豆蛋白保油性、吸水性、分散性和凝胶性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每加工1吨蛋白增加收益2200元。

  禹王公司靠自主创新生产出的低温豆粕,一下子让全国20多家徘徊于死亡线上的大豆蛋白生产厂家焕发出生机,一些外国大公司也停下自己的生产线改用禹王低温豆粕。由此,我国大豆蛋白依靠进口的局面被彻底打破,振兴了中国大豆蛋白民族企业,并于2003年成为世界第二大豆蛋白出口国家。

  “一棋带动全局活”,低温豆粕的生产,在直接带动我国大豆蛋白民族工业迅速崛起的同时,也直接带动了我国“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种植业兴起和豆农增收。从1999年开始,刘锡潜在山东和黑龙江部分地区建立了“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种植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高出普通大豆20%的价格收购,带动农民种植。同时,他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斥资1000万元,与北京大学在中关村联合组建了禹光生物研究中心,利用国际最先进的生物技术开发了一系列高新产品,由其承担的“年加工大豆20万吨低变性脱脂豆粕及深加工系列产品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第二批全国农产品深加工国债项目,为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搭建了一个先进的研发平台。

  2001年,日本、东南亚、欧洲等地的客商闻风而至,以高出普通大豆30%的价格采购我国高蛋白非转基因大豆,豆农每年实现增收1.5亿元。一时间,“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在百姓眼里成了发家致富的“金豆子”。2004年,在黑龙江省宾县县委书记、县长真诚力邀下,刘锡潜在该县建起一座年加工大豆10万吨的分厂,带动起当地60万农民种植“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当前是第一页
------分隔线----------------------------
------分隔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