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徐蕊 叶锋 王建)“原来这是用来保命的,现在这是拿来收藏的”“这是河北的,这是山东的……”78岁的黑龙江大娘赵玉琴至今还保留着粮本和丈夫当年收集的全国各地的粮票,花花绿绿一大叠。这一叠粮票成为计划经济时期一代人的记忆“烙印”,同时也见证了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生活从短缺到繁荣的巨大变迁。 20年前,即199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全国范围取消实行近40年的口粮定量方法,粮票、油票、肉票、购粮证等先后退出历史舞台。稀缺时代的“硬通货”成为收藏品。 同样是这一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小小粮票的取消与中国改革史上巨大的跨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一退一进、同年发生。这既是“票证时期”物资匮乏的终点,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发育、完善的新起点。 面对超市、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你也许很难想象粮票在计划经济时代对一个家庭的重要地位。它是吃饭的“通行证”,甚至是恋人之间女孩子送给男孩子的礼物。 赵玉琴的丈夫当年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家工厂的业务员,经常出差。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每次出差前,他要凭借介绍信,到工厂招待所用黑龙江省的地方粮票换全国粮票,到了目的地再用全国粮票。 赵玉琴回忆,一斤的全国粮票,如果只吃了半斤,找回的半斤其他省份的地方粮票在黑龙江不通用,只能等下次去当地出差用,否则就作废了。 “没粮票心里发慌,光有钱没有粮票也是吃不上饭的。平时生活除了粮票,还有肉票、布票、油票、豆腐票、副食票,过年的时候买木耳都得凭票。”今年62岁的长春市民陈建民回忆说,因为北京供给充足,买东西不用凭票,有同事出差到北京都会大采购,大家都让他给带一斤肉回来。 粮票制度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典型产物。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供给增加了,供需取得了一定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取消粮票,实际上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发展趋势。” 对于取消粮票这一措施,陈建民说当时并没有太强烈的感受,因为当时市场经济已经慢慢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但他接着说,可是当你回头一看,变化之大令人惊叹。 粮票退出历史舞台后的20年,正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成功转身的20年。 在这20年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三步跨越。从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调控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上海市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张晖明说:“20多年来,我国各方面的改革都有了很大突破,但我们不能停步。例如,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等还有待提高,一旦遇到市场不规范、不协调,有人还有时习惯性地想起政府包办,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仍然是改革的关键问题。” 他认为,从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一词之别,就是对十八大一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加速的注释,更是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强烈信号。在操作意义上让我们对市场的感受更强烈,政府决策时都要考虑市场是怎么发挥作用的,这对指导工作有具体意义。 “可以预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将不断显现。”张晓山说。 作者:徐蕊 叶锋 王建('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12/23/c_1186758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