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升,对饮食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曾经是大鱼大肉,现在是清淡为好,曾经是以数量取胜,现在是营养为重。因此在购买食品的时候,精明的消费者会留意食品包装后的营养成分表。
营养强化食品的推出可谓顺应了形势,相继推出锌营养强化盐、强化钙燕麦片、强化营养面包、高钙奶粉等等,可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产品却仍然不温不火,商家犯愁,使尽各种手段,消费者表现仍然很冷淡。面对这样状况,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呢?是营养强化食品有问题?还是另有别的原因?
“营养强化”食品,有啥功效?
食品营养强化剂到底有没有作用?历来争论已久,食品营养专家介绍,食品营养强化剂确有其独到的作用。人类的天然食物,几乎没有一种单纯的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如寒冷地带缺少蔬菜,该地人们所吃的食物很可能缺乏维生素C;精制米和小麦粉大部分维生素B1已损失。许多食品均经过加工,在食品加工中都会失去部分甚至绝大部分营养素。此外,大部分食品在销售前的贮运过程中,各种营养素特别是维生素均有一定的损失。在各食品中加入适宜种类和剂量的营养素,不仅能弥补天然食品的缺陷,而且还可合理地改变营养成分及其比例,以满足不同人群对营养的需要。
带着营养强化食品是否有医疗功效的问题,笔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食物强化办公室主任陈君石教授,他认为,营养强化食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节人们的营养平衡,帮助人们改善血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就像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饮食来调节血液中的血糖含量一样。当然,如果病情比较严重,还得借助药物来治疗。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的叶兴乾老师认为,食品营养强化剂的添加应该有其使用原则,并不是某类营养成分加得越多越好。厂家要根据国家相关标准添加营养剂,也就是在安全值范围内,以保持人们营养均衡,这样的营养强化食品对消费者总体是有好处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专家、学者都赞成营养强化食品的推广,像铁强化酱油在二期推广的时候就遭到了北京301医院营养科微量元素研究员鲍善芬医生的强烈反对,她认为以NaFeEDTA铁强化剂形式补铁,应限制在缺铁性贫血流行地区的人群,而且要在严格监管下进行,并不推荐个体普遍应用。
推广多年,为何步履维艰?
在百度搜索营养强化食品,我们能看到,仍然有很多媒体在质疑这个已经不算新鲜的东西。从各方面的报道,我们了解到,营养强化食品之所以难推广,并不仅仅是客观环境所致,还有来自营养强化食品本身的安全存疑,组织方、企业等机构的利益交织。
拿铁强化酱油的生产为例,据了解,目前能得到“强化办”授权,合法生产铁酱油的企业,在国内只有二十三家,而这些企业购买强化铁酱油营养素EDTA的唯一途径是“北京维他公司”,这是中国大陆唯一的生产NaFeEDTA企业。
调查发现,此独苗企业与国家疾控中心营养所关系甚是微妙。“北京维他公司”网站首页清楚表明,该公司是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全资公司,并宣称,1998年5月该公司NaFeEDTA产品经CCDC国家疾控中心审定后,确认为中国铁强化酱油干预铁缺乏和贫血项目的NaFeEDTA供应单位。
北京维他公司现任法定代表人杨晓光则是中国疾病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研究员,有知情人士透露,营养与食品所内的多位成员均是该公司股东。
对于这种情况,必然会有很多人会质疑,质疑“组织”的性质,质疑“组织”推广营养强化食品的初衷及目的。
笔者寄语:信息足够透明 产品推广才能步入“康庄大道”
面对质疑,组织方当然会有自己的说法,但说法并不能完全打消人们的疑虑。笔者觉得,之所以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虑,归根到底还是信息的不透明。在猜测中去认可一种事物,中间必然会走弯路,要想避免走弯路,必须有正确的引导,让大家在了解产品的状况下,自己去判断产品的好与坏。
就像一句俗话说的那样:“食之不安,何乐之有?”食品安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础的安全,尤其是在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当下,人们对“进口”食物的要求更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因此,有关部门在引导消费者购买营养强化食品的同时,还要加强宣传力度。
客观地说,在食品中加入强化营养剂,可以快速而有效改善国民体质,也是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做法。据了解,目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已经通过立法的形式实行了食物营养强化。但鲁老先生也说过,“拿来主义”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因地制宜,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营养强化食品是改善我国居民营养状况和营养结构最快速的途径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只有在国家政策到位、有关部门宣传力度加强、生产企业按规定添加,再加上监管部门严格监督等多方努力前提下,才会有更多的营养强化食品进入公众的视野,才会有更多的人接受这个不再新鲜的陌生事物。
来源:慧聪食品工业网 作者:孔令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