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墒情现状
3月6日全省153个土壤墒情监测点监测结果显示:表层土壤(0-20cm)相对含水量最大值为139.3%,最小值为63.2%,平均值为102.3%。相对含水量超过70%的点达到151个,占比98.7%,超过100%的点达到80个,占比52.3%,全省大部分农田土壤水分仍处于饱和状态,要严防渍害发生。
徐淮农区共有土壤墒情监测点39个,相对含水量最大值为138.9%,最小值为70.5%,平均值为106.2%。相对含水量超过70%的点达到39个,占比100%,超过100%的点达到25个,占比64.1%;宁镇扬丘陵区共有土壤墒情监测点43个,相对含水量最大值为138.6%,最小值为63.2%,平均值为102.9%。相对含水量超过70%的点达到41个,占比95.3%,超过100%的点达到22个,占比51.2%;里下河农区共有土壤墒情监测点32个,相对含水量最大值为131.6%,最小值为70.7%,平均值为91.3%。相对含水量超过70%的点达到32个,占比100%,超过100%的点达到11个,占比34.4%;沿海农区共有土壤墒情监测点6个,相对含水量最大值132.2%,最小值为85.4%,平均值为110.0%。相对含水量超过70%的点达到6个,占比100%,超过100%的点达到3个,占比50%;太湖农区共有土壤墒情监测点17个,相对含水量最大值为139.3%,最小值为70.8%,平均值为103.3%。相对含水量超过70%的点达到17个,占比100%,超过100%的点达到8个,占比47.1%;沿江农区共有土壤墒情监测点16个,相对含水量最大值为136.8%,最小值为71.3%,平均值为109.3%。相对含水量超过70%的点达到16个,占比100%,相对含水量超过100%的点达到11个,占比68.8%。
二、天气状况
据气象部门预测,6日-7日,沿淮和淮北地区多云到阴,部分地区有阵雨,其他地区多云。7日-8日,江淮之间东部的部分地区阴有阵雨并渐止转多云,其他地区多云。
三、近期土壤墒情变化趋势
2月下旬以来,我省出现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日照普遍不足,气温异常偏低,降水明显偏多。全省各地旬内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6~6.5倍,农田土壤湿度显著增加,部分低洼、沟系配套较差的田块出现积水,局部地区发生轻到中度渍害,不利于在田作物健康生长。
土壤墒情监测数据显示:2月18日-3月6日,全省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值变幅为96.8%~107%,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发生渍涝风险较大。其中,里下河农区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值变幅为89.1%~122.9%,宁镇扬农区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值变幅为81.9%~107.2%,太湖农区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值变幅为82.9%~103.3%,徐淮农区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值变幅为104.2%~109.6%,沿海农区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值变幅为85.6%~113.6%,沿江农区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值变幅为101.5%~130.5%。截至目前,宁镇扬、徐淮、沿海、太湖、沿江农区土壤相对含水量日均值仍大于100%,急需清沟降渍。
图1全省土壤相对含水量日均值变化
图2 全省六大农区土壤相对含水量日均值变化
四、田管措施建议
一是尽快清沟理墒。要抓住不降雨天气间隙,尽早梳理田间沟系,确保排水顺畅,做到“田无明显积水、雨止田干”,已发生湿渍害的田块要抓紧排水降渍,将土壤墒情恢复至正常范围内;二是科学施肥促进作物生长。夏熟作物已进入生长发育关键时期,要因苗施好小麦返青拔节肥、施足油菜蕾薹肥,促进植株恢复生长,保证充足养分供应。
注: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
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100/(田间持水量×土壤容重)
原文链接:http://nynct.jiangsu.gov.cn/art/2024/3/13/art_13245_1117602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