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按照省、市相关要求,贵阳贵安开展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展现产业兴、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贵州特色田园乡村现实模样,形成一批可借鉴、可推广、多样化的乡村振兴成果,为全省乡村振兴开新局提供有益探索,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作出引领示范。
基本概况
索桥村位于修文县中部,总面积12.7平方公里,是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贵州省红色美丽村庄试点、猕猴桃产业种植基地。目前,索桥村下辖14个村民小组1300户3938人,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510元。
过去,索桥村群众思想意识差,乱扔垃圾的行为很常见,村民房前屋后环境脏乱差,生活污水乱排。村集体经济除了上级拨付的2万元工作经费外,基本上无其它经济收入。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种植猕猴桃、蔬菜,养猪、鸡、牛,或外出务工。在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以来,通过宣传教育,乡贤代表、星级文明引领,群众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人居环境、农村风气有了质的飞跃。索桥村通过全村各类项目建设,涉及项目49个,资金4200余万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设施等得到大幅改善。
严守底线,产业接“二”连“三”
索桥村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精品特色蔬菜产业、农文旅产业,拓宽发展市场,带动经济发展。索桥村猕猴桃种植面积3579亩,产值可达3130余万元。种植糯玉米、瓜、黄豆、棒豆等次早熟蔬菜220余亩,主要是以“春提早+秋延晚”栽培模式做特蔬菜产业,年产值450万元。另有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1496亩,产值可达250余万元。2022年实现旅游人次实现从0到3500人次的突破,旅游收益达115万元。2022年索桥村共有脱贫人口38户99人,边缘易致贫户3户10人,通过产业扶持、岗位设置、外出务工、就近园区务工、入股分红、政策兜底、临时救助等联结方式,实现了全村脱贫户和边缘户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高于国家预警线。
乡村建设,农村“五治”发力
治房方面,完成121栋宜居农房中的“三园建设”修缮,开展60户庭院整治动员,完成16栋危房警示标语,拆除危房1栋。治水方面,完成250户生态分散式污水处理项目,完成2个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覆盖116户。完成安全饮用管网维修2公里,蓄水池建设20个,提水灌溉1个,更换50块水表。治厕方面,新建完成厕屋+三格式改造36户,完成项目类集中一体化三格式收集池安装100户。治垃圾方面,积极开展门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发放1000余个垃圾分类收集桶,收集垃圾120余吨。治风方面,完成村规民约修订、村组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879份,全年完成喜事备案105件、丧事备案231件,共645户参与星级文明户评选,评选出十星级以上文明户50户。
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堡垒
2022年,从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治理入手,选优配强班子,索桥村共有党员60名,配备村干部6名,市、县、乡驻村干部4名,选拔培养村级后备干部5名,基层组织力量不断夯实。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索桥红色文化展陈室,结合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党员培训教育20余次,不断提升党性修养。按照“1+N”的方式,依托现有本土人才在网格上组建基层自治队伍(1名党员+管事+乡贤)。开展党员联系户和党员挂牌亮身份、党员积分制管理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党员群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文化。经济层面紧扣利益链接,采取固定资产出租、“支部+龙头企业+农户”、资产入股等方式多渠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22年村集体年度经营性收入达30万元。
2023年特色工作推动举措
以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三化一富”为统领,围绕“五大振兴”和“20字方针”,融合推进索桥村乡村振兴“六大行动”、农村“五治”、“八乱”整治,全面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改革等工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索桥、红色索桥;按照“1234”工作步骤有效有序开展。(一巩固:巩固索桥村省级红色文化示范点;二确保:确保“红色索桥、田园猕香”知名度再提升、确保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50万元以上;三提升:产业发展大提升、乡村治理大提升、人居环境大提升。四引领:党建示范引领、红色文化引领、乡风文明引领、数字经济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