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 旗下网站·中国政府类农业百强网站!

正视网络舆情中的"三农"问题

时间:2009-12-31 14:36:07来源:作者:
 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覆盖全球的现代传媒,对人们思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视察工作时曾强调,要充分重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正视舆论“新格局”。加强网络舆情中“三农”问题的梳理,把握规律,掌握动向,有效应对,对于我们抢占舆论制高点,提高“三农”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2009年网络舆情"三农"关键词 
     "三农"问题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因而引起亿万网民高度关注。2009年末在百度输入"农业",相关网页达到9870万个,"工业"为10000万篇,"服务业"为4230万篇。据此简单测算互联网上一、二、三次产业信息量的比重,农业信息高达41%,"三农"问题受关注的程度可见一斑。纵观2009年互联网关于"三农"问题的报道与评述,有六个关键词尤为抢眼:
      【关键词一:抗旱救灾】2009年,互联网对我国发生的严重旱情及由此展开的大规模抗旱救灾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相关报道及评论贯穿2月以及7-10月,并由此引发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粮食安全问题的诸多反思。新浪网2月6日载文认为,旱情不会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中国新闻网2月9日则援引《澳门日报》社论认为,旱灾敲响中国农业基础设施警钟,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此外,2月份国内部分地区面粉价格小幅上扬后,网络上还出现了"大旱推高粮价"的担忧,国外有些媒体甚至借机推波助澜,表示"中国旱情导致世界粮价暴涨",直到5、6月份夏粮丰收形势明朗后,这一迷局才彻底烟飞云散。
      【关键词二:动物疫病】新华网2009年1月6日报道"北京确诊1例人感染禽流感致死病例"后,"禽流感"在互联网上再度热起,但随着相关信息的及时披露和各种应对措施的有序推进,公众冷静理性面对,并未形成持续热议话题。4月"猪流感"问题出现后,一度受到关注,但在新华网4月28日开始关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总干事"猪流感被误读,并非完全由猪引起"等一系列对事实更为科学权威的报道后,网民们很快转移了视线。5-10月份互联网关于动物疫病的关注并未放松,但主要侧重于对周边邻国以及欧美等地疫情的担忧。在中新网10月23日刊载农业部澄清有关北方地区生猪疾病蔓延的报道,新华网11月6日称"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提醒关注动物感染甲型流感"后,网络媒体年底对动物疫病又有所关注,而总体上波澜不惊。
      【关键词三:质量安全】在经历了近年来"毒韭菜"、"多宝鱼"、"红心蛋"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特别是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后,这方面的话题更容易牵动广大网民的神经,2009年我国并未发生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而网络关注度却丝毫不减,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一是问题奶。惠氏奶粉、施恩奶粉、浙江晨园乳业一度备受指责。10月11-12日"毒奶还在残害谁?宁夏再现疯狂黑奶收购站"在各大网站论坛中成为热帖,但在农业部及宁夏有关部门调查披露系纯属恶意炒作后迅即偃旗息鼓。二是"瘦肉精"。涉及广东、河北、湖南等一些地区。
      【关键词四:农产品市场】2008年第四季度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表现为价格全面下行后,互联网对于农产品市场的热情就一落千丈,甚至新华网2009年6月18日报道"经合组织和粮农组织预测未来十年农产品价格可能继续上涨"后,也没有引发任何追风。但11月份出现大雪天气后,香蕉滞销、蒜价暴涨、蔬菜价格等迅即成为网络热点。凤凰网11月23日忧心忡忡地报道"广西香蕉滞销跌至每斤0.2元:天灾还是人祸",中广网11月9日"山东江西河北等地大蒜价格飙升"等都引发诸多评论,热度持续月余。山东金乡村官周雪峰11月26日实名发帖,呼吁尊重价值规律和生产规律,不要对蒜价妄加评论。
      【关键词五:外资进入】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外资进入我国农业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网络媒体对此亦有积极响应。人民网4月8日转载《第一财经日报》报道,质问"中国进口大豆四成来自美国,谁是幕后受益者"。金羊网署名洪巧俊6月3日发表博文呼吁"拯救危在旦夕的粮食主权",认为孟山都等国外公司在攻陷中国大豆的同时,为掌握中国的粮食主权悄然发起了攻击。凤凰网7月20日再次转载《第一财经日报》报道,"70家外资种业公司进入,中国种业正遭遇灭顶之灾"。12月食用油涨价则又引发了外资操控定价权的关注与追问。
      【关键词六:农民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业状况。2009年伊始,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出现了农民工返乡潮,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跟进政策,互联网都予以了积极报道。二是制度建设。中国新闻网7月14日报道陈锡文的看法,认为"中国两代农民工已有差异,政府政策应尽快调整",引起网络媒体高度关注。三是关爱尊重。特别是9月份一个讲述山西农民老聂在北京真实生活的帖子在网络世界迅速走红,天涯、网易、新浪、凤凰网等多个网站和论坛顶上首页,成为头条。中国文明网9月10日转载《中国青年报》的文章"他和他们都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2010年网络舆情"三农"热点展望
     互联网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投影仪。2009年关于"三农"舆情的六个关键词,集中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可以说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因此也将继续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网络舆情的看点。但是,随着现代农业建设的稳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深入实施,整个国民经济及全球经济在经历世界金融危机冲击后的逐步回暖,"三农"问题在2010年也面临着新的环境,网络舆情可能主要来自以下五个方面:(一)通胀预期增强过程中的农业问题。随着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有效实施,整个国民经济企稳向好的势头日益明显,而与此相伴的就是通胀预期增强,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提出了管理好通胀预期的要求。从以往情况看,通胀往往首先表现为农产品价格上涨,因此2010年粮食生产能否继续实现稳定发展、农产品市场能否实现稳定运行,不仅关系农业产业自身,也将是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一个焦点,互联网在这一特殊环境下对农业的表现自当格外关注,少不了品头论足。
      (二)更加关注民生背景下的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用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至今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二恶英"、疯牛病等到今天仍然使人谈之色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近十年来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成效斐然,而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的生产水平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提升,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努力过程。但这与人民群众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快速提高的现实形成了强烈反差,因此哪怕是一次较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在人们神经高度敏感、网络迅即传播的今天,都有可能放大为2010年网络舆情的焦点。
      (三)统筹城乡进程加快中的农民权益问题。一是土地问题。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提速,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矛盾。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向农村谋求土地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二是贫困问题。尤其是农村贫困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令人关注。三是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包括新形势下农民工进城务工政策体系及制度建设等,仍将是互联网追逐的热点。
      (四)全球能源危机中的粮食安全问题。经过世界金融危机前的一轮世界农产品价格蹿升后,越来越多的网民惊讶地发现了粮食价格与能源市场之间的微妙关系。随着近来世界经济复苏对能源需求的增加,生物质能源是否会再度热起,进而扩大对农产品的需求,引发新的粮食危机,仍需谨慎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全球经济通胀预期的普遍提升,粮食安全肯定会被互联网世界当作潘多拉盒子紧盯不放。
      (五)世界农业竞争加剧中的贸易壁垒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农产品市场竞争并没有因此告别硝烟,而农产品贸易壁垒往往成为各国经济争夺中的添头展开。在关税、配额日益受到贸易自由化主义批判的时候,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疫病防控等为借口的技术贸易壁垒措施正成为各方信手拈来的炮弹,互联网始终保持着对此的敏感神经,只要有一点点材料,便会迅速炒作升温。
      应对网络舆情"三农"问题的思考及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中的"三农"问题。互联网是"三农"舆论的重要来源、社会情绪的释放窗口和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面对农业突发事件或热点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或引导滞后,极易导致恐慌或负面情绪迅速扩散,为农业产业建设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必须把应对网络舆情中的"三农"问题作为新形势下农业行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使之成为"三农"宣传的新渠道、改进工作的新抓手。
      (二)要抓紧探索建立积极有效的工作机制。密切关注网情动向,及时发现、汇集和上报热点问题,建立网络舆情发现机制。及时提炼和攫取可能在网络上迅速累积或引起强烈反响的舆情苗头,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多种方式有力回应网络质疑热点问题,建立网络舆情回应机制。及时总结与评估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效果,建立网络舆情处理评价机制。针对网络中关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改进"三农"管理工作,建立网络舆情导出机制。
      (三)要大力提高农业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驾驭水平。农业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应按照"尽早讲、持续讲、准确讲、反复讲"的舆论引导策略,通过互联网等快捷媒体上迅速反应,加强信息披露与公众的沟通,实施有效的危机管理。同时,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切割,快速准确化解为区域性、行业性、个别性问题,而决不能因为一个微观事件信息的不合理扩散,摧毁一个产业,影响一方农民利益。
      (四)要努力构建汇集民意的正常渠道。如果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早期民意受到冷落,就有可能演变成中期的"民议"、后期的"民怨"。在重视监测"三农"网络舆情的同时,应通过在各层级农业网站设立意见栏、互动区等方式,注重建立健全民意的正常反映渠道,对具有参考价值的民意要积极回应,对具有负面倾向的民意要合理疏导,以此最大程度地减少负面网情的累积,牢牢把握"三农"舆论的主动权。
    
    


    当前是第一页
------分隔线----------------------------
------分隔线----------------------------
相关阅读: